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第十四期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暨师资培训成功举行

时间:2025年11月20日点击数:

11月18日下午第十四期外国语学院学术沙龙暨师资培训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举行,活动由王双连副院长主持,多名教师线上线下参会。首先张亚宁老师做了《AI赋能教育变革》的培训经验分享,围绕“AI助力教师提升教学与工作效率”这一核心模块,介绍并实操了多款高效AI工具。

通义千问:智能会议记录与内容整理工具,具备实时转写、翻译及思维导图生成功能,为教学研讨、论文指导留存精准记录。白日梦:一键生成动画短视频的工具,输入文案即可快速产出教学情景剧或知识讲解短片。张老师现场展示了自己制作的短视频获得阵阵掌声。剪映:“图文成篇”功能可将文字脚本自动转化为视频,极大丰富了老师们的备课素材。Mermaid &Napkin:两款可视化图表生成工具,能快速将文本或流程转化为清晰的图表与思维导图。秘塔:智能学习助手,既能为学生讲解题目,也能为教师解读文献,是教学相长的好帮手。 

亚宁老师分享结束后,与会教师就“AI是否会取代教师”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AI不会取代教师,但善用AI的教师将更具优势,更能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 然后田冬青老师做了《论技术赋能背景下二语学习者对同步书面纠正性反馈的参与度:一项混合方法的研究(Engaging second language (L2) students with synchronous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echnology-enhanced learning contexts:A mixed-methods stud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IF:3.7,中科院1区)为题的文献报告。

田老师首先向各位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是否曾满怀期待地将密布批注的作文返还学生,却发现反馈石沉大海?”,这一提问立刻引发了在场教师的认同。传统的异步反馈模式因其“时间差”导致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成为困扰许多教师的难题。田老师介绍了徐锦芬教授团队针对这一痛点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同步书面纠正性反馈”这一新模式。

研究指出,在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于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实时批注与互动,变“事后纠错”为“过程指导”。这一新思路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窗,启示大家重新审视并优化反馈环节的设计。

这项研究还为教师提供了评估教学效果的“三维透镜(情感、行为、认知维度)”,帮助教师跳出仅关注语言错误修改的局限,转向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全要素的关注。

研究最受瞩目的发现是:影响反馈成效的关键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数字素养、学习愉悦感、信念及师生关系等内在因素。这深刻提醒教师们,技术只是工具和放大器,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

最后田冬青老师结合研究启示提出了三项校本化实践建议:

成为“诊断型”教师:在学期初通过问卷、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数字素养与英语水平,为实施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成为“设计型”教师:将同步反馈理念创造性应用于毕业论文分段指导、课堂实时写作活动等场景,并采用“支架式”原则,分解任务难度。成为“赋能型”教师:营造积极、互信的课堂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两位老师基于前沿研究的分享,不仅提供了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