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月3月27日,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多语数智新文科实验室赋能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专题学术讲座,并同步开展新一期读书沙龙活动。本次讲座特邀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苏永刚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师生代表多人参与活动。

聚焦数智赋能,探索外语学科创新
讲座中,苏永刚教授以“多语数智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为核心,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对外语学科转型的推动作用。他提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需突破传统语言技能框架,依托多语种语料库、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平台,构建“语言+技术+跨学科”的复合型能力体系。苏教授还以山东大学实践经验为例,分享了多语种数据平台建设、AI辅助翻译教学应用等创新案例,为学院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精彩分享结束后,来自外国语学院的刘春燕、张雨萌、宋昕悦、王哲浩、邵佳壹以及管理学院的王志强等同学,围绕各自关心的问题向苏教授踊跃提问。苏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同学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学术交流氛围非常浓厚。
读书沙龙:跨学科视角下的语言与人文关怀
讲座结束后,外国语学院举办了第6期“医学人文学科交叉”外文文献读书沙龙。本期活动由张谦老师围绕苏永刚教授团队的文章《Childbirth as Fault Lines: Justifications in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 About Postnatal Rehabilitation》展开深入解读。

产后康复对女性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但产后早期问题常被忽视,导致产妇康复机会少。苏永刚教授团队聚焦产后康复中的医患沟通,探讨医生如何通过“合理解释”促进患者理解康复重要性。文章基于“认识论”和“道义论”的理论框架,采用会话分析方法,分析了32段医患互动视频,揭示了医生“合理解释”的结构和语用功能。研究发现,医生通过结构化的“合理解释”的四种功能,即保全面子、安抚情绪、讨论风险和寻求澄清可以显著改善医患沟通中患者的“阻抗”。例如,面对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怀疑,医生会通过医学依据和风险讨论来强调其必要性。研究为医患沟通提供了有效的沟通策略,有助于提高产后康复的治疗效果和女性生活质量。
张谦老师在汇报中分享了文章的启发,强调其结构清晰、理论严谨,为医学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活动反响与展望
本次活动通过“学术讲座+读书沙龙”的联动形式,将前沿学科探索与人文实践紧密结合,现场师生反响热烈。未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推进数智化实验室建设,深化跨学科合作,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技术素养的新时代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