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宗旨意识,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引导其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外国语学生党支部号召学生党员在2025年暑期开展“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分别从精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爱国题材电影、参观一个红色纪念馆、采访一位老党员或其后人和进行一次实地调研五个方面进行,引领同学们在实践中彰显青春色彩,贡献青春力量,在行动中增长个人才干,承担社会使命,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实践故事吧!
精读一本好书
2023级翻译本科1班陈俊明

微光指引前路,红星照耀中国
初阅《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纪实文学的巨作,大抵是在2018年的夏天。那时的我正处于初一与初二的十字路口,一个懵懂无知的年纪,对于书中所记载的大事体小趣闻仍是半知半解的,只是一页页地翻着,却在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而今过去了七个春秋,我也获得了新的身份——中共预备党员,再次拿起这本不显厚重却又沉甸甸的书,我又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翻开《红星照耀中国》,那些泛黄纸页上的文字竟如星火般跳跃起来,将我引入一个炽热而纯真的年代。斯诺笔下的延安,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那些面带菜色却目光如炬的革命者,他们用信仰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仿佛看见毛泽东在油灯下挥毫,周恩来与农民促膝长谈,朱德与士兵同甘共苦——这些场景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画面,而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图谱。最打动我的是那些青年学生,他们放弃优渥生活,奔赴延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解放的洪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常自问:我们是否还有那样的纯粹与勇气?
书中描绘的“红星”不仅是旗帜上的图案,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照耀着西北黄土高原,也应当照耀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学习环境,更应当思考如何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课堂上汲取的知识,实验室里的探索,社会实践中的感悟——这些都是我们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
历史的火炬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唯有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方不负这红星照耀下的伟大时代。
观看一部爱国题材电影
2022级俄语本科1班徐君涵
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2025年暑期,我前往山东省泰安市泰山秀城参观了泰山烽火剧场纪念馆,并观看了大型红色实景演艺《泰山烽火》,再现齐鲁儿女红色传奇。

该剧以泰山火车站为原型,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泰安革命青年在津浦铁路沿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的英雄事迹。于我而言,“红色历史”或许只是书本上的铅字、影视剧中的画面。然而,当我真正走进那段岁月的见证之地,沉浸式感受烽火岁月的激荡,让我对红色精神与泰安抗日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泰山烽火》更是将我彻底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随着灯光亮起,激昂的音乐响起,演员们以精湛的表演,重现了泰山儿女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景。激烈的战斗场面中,枪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鲜血染红了泰山的土地;百姓们不畏牺牲,积极支援前线,运送物资、照顾伤员,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爱国情怀。特别是一位母亲忍痛送别儿子上战场的情节,她颤抖的双手、饱含泪水却又坚定的眼神,让我热泪盈眶。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深刻认识到正是无数这样平凡又伟大的人,用生命和热血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
历史的“车轮”呼啸而过,看新中国的“胜利”从泰安驶向远方。我认识到红色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英勇和牺牲,更是超越时空的力量。在和平时期,红色精神依旧是我们的动力,鼓励我们勇于挑战、担当责任,珍惜和平,助力中国梦实现。
参观一个红色纪念馆
2024级英语本科6班李秀芮
参观刘公岛红色纪念馆:历史回声与时代使命
这个暑假,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威海刘公岛,参观了甲午战争博物院与历史纪念馆。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淬炼。


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地。一踏上岛,肃穆的氛围便扑面而来。纪念馆中陈列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尤其是甲午海战展厅,通过复原场景和多媒体技术,生动再现了北洋水师将士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在邓世昌与“致远舰”的专题展区,我久久驻足。通过沉浸式影像重现,我目睹了他在战舰重伤之际毅然下令冲向日舰“吉野”的壮烈抉择,那句“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的誓言如雷贯耳,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民族气节与牺牲精神。站在邓世昌的雕像前,我仿佛听到了炮火轰鸣、感受到了民族危亡之际的悲壮与坚韧。这段历史深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凝心聚力;时刻提醒着我们:“强我国防,爱我中华!”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更意识到语言与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需要我们主动传承、对外讲述的中国故事。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我看到许多中外游客的感言,其中不乏外语写就的致敬与反思。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用好专业能力、传递中国声音的决心。


此次参观让我对“红色基因”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牺牲与奉献,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是危难时的觉醒、困境中的坚持、和平年代的奋斗。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
回顾此行,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确了“知行合一”的方向。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更主动地了解国情历史,提升思想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努力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声音。历史并未远去,它正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辈青年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进行一次实地调研
2022级翻译本科1班胡静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党支部“五个一”社会实践的号召,今年暑假,我通过福建省大学生“扬帆计划”,走进寿宁县博物馆开展实习实践,以一次深入的“实地调研”,切身感知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实践期间,我主要负责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包括推文撰写与编辑,同时参与部分资料整理等辅助工作。曾经,博物馆于我而言,是安静陈列的历史与遥不可及的文物;而这一次,我真正触摸到了文化传承的温度与脉搏。我系统性地学习了寿宁深厚的历史文化,从一件文物、一份史料中,窥见了家乡发展的壮阔历程;我了解了博物馆从文物管理、研究到社会教育、宣传推广的完整工作流程,深刻认识到这一“文化中枢”在守护地方文脉、筑牢文化自信中承担的重要使命。

服务台办公

“宋代点茶·古韵今赏”非遗点茶沙龙活动
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满新知,我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文化的主动传播者。借助新媒体等手段,尘封的历史得以“活”起来,“走”出去,深入大众生活——这正是党和国家推动“文化惠民”与“文化自信自强”在基层的具体体现。
本次调研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更对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工作直接面向公众,每一次推送、每一段文字,都是一次文化的服务与奉献。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更加明晰了自身的责任与宗旨:要主动深入现实、感知民情,学以致用,努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亟待我们年轻一代去传承、去发扬。未来,我愿将这份收获化为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家乡故事,为文化振兴与国家发展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外国语学院暑期“五个一”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更是一次深刻的价值塑造与能力锻炼。学生党支部成员积极投身实践活动,用热情和行动诠释青春担当。今后学院将继续拓展社会实践领域与形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助力学子以实干担当书写时代答卷!